优势产品:烧结银、无压烧结银,有压烧结银,半烧结纳米银膏、纳米银导电墨水、导电胶、导电银浆、导电油墨、银/氯化银、纳米银浆、可拉伸银浆、烧结银膜、纳米焊料键合材料、UV银浆、光刻银浆、UV胶、导热绝缘胶、DTS预烧结银焊片、导电银膜、银玻璃胶粘剂,纳米银胶、纳米银膏、可焊接低温银浆、高导热银胶、导电胶等产品,拥有完善的纳米颗粒技术平台,金属技术平台、树脂合成技术平台、同位合成技术平台,粘结技术平台等。
善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



烧结银在核聚变的三大应用场景
烧结银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,主要围绕其高导热性、高可靠性、低温烧结适应性等核心特性,聚焦于功率半导体模块封装、热沉材料、极端环境部件连接等关键环节,为核聚变装置如托卡马克的稳定运行提供关键材料支撑。
一、核心应用场景1:功率半导体模块的芯片连接与封装
核聚变装置如托卡马克的运行依赖大量功率半导体器件,这些器件需在高电压、大电流、高温环境下工作,其芯片与基板的连接材料需具备极高的导热性和可靠性。烧结银膏是此类场景的理想选择,具体应用包括:
1芯片与基板的连接:烧结银膏AS9335通过150℃低温烧结形成致密的银连接层,其热导率可达200W/m.K,是传统锡焊料的4倍,能有效导出SiC/GaN等宽禁带半导体芯片产生的热量,降低芯片结温,如从150℃降至100℃以下,提高模块的工作效率和寿命。例如,善仁新材的AS9385系列有压烧结银膏,通过纳米银颗粒的固态扩散机制,形成孔隙率<5%的致密结构,剪切强度可达80 MPa以上,适用于核聚变装置中功率模块的高可靠性连接。
2晶圆级连接:对于核聚变装置中的小型化、集成化功率芯片,烧结银膜,如GVF9500系列可实现晶圆级的高精度连接,避免传统封装中的切割、贴片等工序,提高生产效率。烧结银膜的厚度可控制在50微米以内,确保芯片与基板的一致性,减少热应力导致的芯片开裂。
二、核心应用场景2:热沉材料的界面连接
1核聚变装置中的热沉,如铜或铝制散热器需快速导出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,其表面与芯片的连接材料需具备高导热性和良好的界面兼容性。烧结银膏作为热界面材料(TIM),可填充热沉与芯片之间的微小空隙,降低接触热阻,提高散热效率。例如:
2模块与散热器的连接:烧结银膏(如AS9356)可用于核聚变装置中功率模块与铝/铜散热器的连接,其热导率可达200 W/m·K以上,能有效将模块热量传递至散热器,再通过冷却系统(如水冷)散出。与传统导热硅脂相比,烧结银膏的导热性能更稳定,不会因长期高温而失效。
三、核心应用场景3:极端环境部件的连接,如第一壁、偏滤器
1核聚变装置中的第一壁和偏滤器需承受高热负荷10 MW/m以上、高粒子轰击和中子辐照,其结构材料的连接需具备高熔点、低膨胀系数和抗辐照性能。烧结银膏的高熔点(银的熔点为961℃)和可设计性使其适用于此类极端环境:
2第一壁的热管理:第一壁的材料如钨基合金需与热沉连接,烧结银膏可作为中间层,填充钨与铜之间的空隙,降低界面热阻,提高热传递效率。此外,烧结银膏的抗热循环性能能有效应对第一壁的热胀冷缩问题。
四、技术优势:为何选择烧结银膏?
烧结银膏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,核心优势在于其性能匹配极端环境需求:
1高导热性:银的自然属性使其导热性能远优于传统焊料,能有效解决核聚变装置中功率器件的高热密度问题。
2高可靠性:烧结银膏的致密结构和>40MPa高剪切强度,使其能承受核聚变装置中的热循环如等离子体脉冲导致的热冲击、振动和机械应力,不会因长期运行而失效。
3低温烧结适应性:部分烧结银膏如AS9338可在130℃下低温烧结,避免了对SiC/GaN等宽禁带半导体的热损伤,适用于核聚变装置中精密器件的封装。
五、实际价值:推动核聚变装置的商业化进程
烧结银膏的应用,直接解决了核聚变装置中功率器件散热和可靠性两大关键问题,为核聚变的商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:
1提高装置运行效率:通过高效散热,功率器件的工作效率可提高10%-20%,减少能量损耗,提升核聚变装置的输出功率。
2延长器件寿命:高可靠性的连接材料能将功率器件的寿命从传统的10,000小时延长至50,000小时以上,降低核聚变装置的维护成本。
3支持小型化设计:烧结银膏的高导热性和致密结构,使功率模块的体积可缩小30%-50%,有利于核聚变装置的小型化和紧凑化,如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。
总结:烧结银膏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,聚焦于功率半导体模块封装、热沉材料连接、极端环境部件连接等关键环节,其高导热性、高可靠性、低温烧结适应性等特性,完美匹配了核聚变装置的极端环境需求。
销售热线
13611616628